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介绍 > 正文

(陕西纯净水厂)

  渝府办发〔2016〕148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重庆市人民政府

  2016年8月4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环境………………………………………………(8)

  第一节 发展基础……………………………………………(8)

  第二节 发展机遇…………………………………………(10)

  第三节 面临挑战…………………………………………(11)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目标……………………………………(13)

  第一节 发展思路…………………………………………(13)

  第二节 发展目标…………………………………………(14)

  第三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7)

  第一节 加强商业设施去产能……………………………(17)

  第二节 积极增加有效供给………………………………(18)

  第三节 大力降低流通成本………………………………(19)

  第四章 发展布局……………………………………………(19)

  第一节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商贸服务业布局………(19)

  第二节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21)

  第三节 完善特色商业布局………………………………(22)

  第四节 完善商品市场布局………………………………(23)

  第五节 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25)

  第五章 规范发展电子商务…………………………………(27)

  第一节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27)

  第二节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28)

  第三节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29)

  第四节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30)

  第五节 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30)

  第六章 优化发展现代商贸物流……………………………(31)

  第一节 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31)

  第二节 推进城乡共同配送………………………………(33)

  第三节 推进商贸物流专业化发展………………………(33)

  第四节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34)

  第七章 积极培育新消费新供给……………………………(35)

  第一节 发展服务消费……………………………………(35)

  第二节 促进信息消费……………………………………(37)

  第三节 推进绿色消费……………………………………(37)

  第四节 培育时尚与品质消费……………………………(38)

  第五节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38)

  第六节 扩大外来消费……………………………………(39)

  第八章 开放引领商贸创新发展……………………………(39)

  第一节 构建大进大出的商品流通格局…………………(39)

  第二节 加快成渝流通产业集聚带建设…………………(41)

  第三节 依托中新项目助推现代商贸发展………………(41)

  第四节 推进商贸“走出去”发展………………………(43)

  第五节 大力发展省际间边贸流通………………………(44)

  第九章 跨界融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45)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兴商贸服务业………………………(45)

  第二节 培育跨界融合的商业业态体系…………………(48)

  第三节 推动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50)

  第四节 加快连锁经营创新发展…………………………(51)

  第五节 提升商贸信息化水平……………………………(51)

  第十章 推动商贸市场主体转型发展………………………(52)

  第一节 深化商贸企业市场化改革………………………(52)

  第二节 培育商贸企业做大做强…………………………(53)

  第三节 增强中小微商贸企业发展活力…………………(53)

  第四节 推动商贸领域大众创业…………………………(54)

  第十一章 推动消费平台转型发展…………………………(54)

  第一节 加快中央商务区提质……………………………(54)

  第二节 推进智慧商圈发展………………………………(55)

  第三节 培育品牌特色商业街区…………………………(56)

  第四节 推进商品市场转型发展…………………………(57)

  第五节 提升社区商业品质………………………………(57)

  第十二章 推进商贸行业转型发展…………………………(58)

  第一节 推进零售业向体验复合型发展…………………(59)

  第二节 推进批发业向总部贸易平台转型发展…………(60)

  第三节 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61)

  第四节 引导住宿餐饮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62)

  第五节 推动商贸绿色循环低碳发展……………………(63)

  第六节 依法管理特种商品和行业………………………(64)

  第十三章 提升农村现代流通体系…………………………(64)

  第一节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64)

  第二节 搞活农产品流通…………………………………(65)

  第三节 培育农村流通主体………………………………(66)

  第十四章 提升现代粮食流通体系…………………………(66)

  第一节 优化粮食保供体系………………………………(66)

  第二节 完善粮食物流市场体系…………………………(67)

  第三节 健全粮食储备体系………………………………(68)

  第四节 提升粮油加工体系………………………………(68)

  第五节 强化粮食检测与执法保障体系…………………(69)

  第六节 推进粮食行业创新发展…………………………(70)

  第十五章 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71)

  第一节 深化商贸服务业体制改革………………………(71)

  第二节 完善商贸服务领域法规标准……………………(71)

  第三节 实施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计划…………………(72)

  第四节 构建完善商贸行业市场监管体系………………(73)

  第五节 推进商贸信用体系建设…………………………(73)

  第十六章 构建应急保供体系………………………………(74)

  第一节 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保供基地建设……………(74)

  第二节 完善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74)

  第三节 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75)

  第四节 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75)

  第五节 探索应急保供新机制……………………………(76)

  第十七章 加强商业文化建设………………………………(77)

  第一节 提升商业文化内涵………………………………(77)

  第二节 加强商业品牌建设………………………………(77)

  第三节 加强商贸人才体系建设…………………………(78)

  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79)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79)

  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80)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80)

  第四节 创新投融资模式…………………………………(82)

  第五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82)

  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依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渝委发〔2015〕24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渝府发〔2016〕6号)编制。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积极发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商业增加值均在2010年基础上翻了一番多,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增速列全国第一位,商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0.9%、继续保持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地位。2015年,全市零售商业面积突破4000万平方米,商业税收达到370亿元、成为全市第二大税收行业,商贸从业人员达到480万人、继续保持全市非农行业第一位。长江上游地区购物之都、会展之都、美食之都建设成效明显,10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城市核心商圈30个,其中零售额超过百亿的商圈12个。全市建成年销售额过1亿元的市场305个,百亿级市场13个,位列西部之首。悦来会展产业集群基本建成,“渝洽会”“渝交会”等品牌展会规模和影响逐步扩大。建成国家级美食街16条,市级美食街52条,市级商业特色街10条。现代商贸迈出新步伐,引进建设京东电商产业园、亿赞普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等项目。积极推进两江新区、渝中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试点。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000亿元,网络零售额600亿元,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超过10家,百亿级商贸企业达到10家。民生商业建设成效显著,新建成社区便民商圈152个,标准化改造升级城市社区菜市场502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城市共同配送加快发展,网订店取、智能快递柜等末端配送网络逐步形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现全覆盖。有效实施家政服务体系、家电(汽摩)下乡等商贸民生工程,促进了城乡消费。流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保供网络体系建设,建成区域性和特色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5个,培育保供企业546家。加强优质粮油蔬菜供应基地建设,八省(区、市)保供协作机制日趋完善。实施“粮安工程”,布局完成粮食应急供应网点1013个、粮油配送中心48个,实现了全市乡镇粮油应急供应网点全覆盖。商贸服务产业实力显著增强,长江上游地区商贸中心聚集辐射功能显著提升,为“十三五”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流通节点和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二五”重庆市商贸服务业主要目标完成情况表

  指 标 名 称

  2010年

  实际值

  2015年

  规划目标值

  2015年

  实际值

  2015年实际值

  超过规划目标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051

  6000

  6424

  424

  人均社零额(元)

  10184

  20000

  21296

  1296

  商品销售总额(亿元)

  7760

  16000

  19813

  3813

  商业增加值(亿元)

  766

  1600

  1701

  101

  餐饮住宿业零售额(亿元)

  447

  940

  918

  -22

  商业就业人员(万人)

  380

  400

  480

  80

  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700

  2000

  6000

  4000

  商业零售设施面积(万平方米)

  3200

  4000

  4200

  200

  会展业直接收入(亿元)

  25

  55

  108

  53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引领商贸服务业提质增效。随着成渝城市群、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进,大都市区人口、国际旅游消费人口不断集聚,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商贸服务业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商贸服务业发展带来发展新空间。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深化商贸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合作。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为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商贸服务业协调发展带来新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商贸服务业发展新活力,商贸新业态、新模式竞相涌现。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将迎来新机遇。“互联网+”驱动商贸服务业创新融合、跨界发展,商贸企业通过协同管理对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功能日益突出,线上线下全链条融合、体验性业态、全渠道模式等不断发展,在线医疗、网络教育、信息消费、旅游休闲消费、养老健康消费等服务性消费新增长点方兴未艾,移动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角逐的新战场。随着我市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中高端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持续加快,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提升,消费分层化、个性化、多样化特征日趋显现,消费市场空间广阔,商贸服务业蕴含巨大发展潜力。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十三五”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困难和挑战。

  从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看,当前我市商贸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仍然突出,商贸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新兴商贸服务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大型商业综合体、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大型商务写字楼存在区域性、结构性、功能性过剩问题,部分商贸企业经营困难,商贸服务业领域去产能、调结构任务还比较艰巨。传统的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比较粗放,个性化、多样化服务供给不足,培育发展新消费、新供给、新动力的任务十分紧迫。消费环境欠佳,存在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等问题,零售、餐饮住宿、生活服务等窗口行业服务质量不高,推进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引导促进精准化、精细化优质服务的任务十分紧迫。商贸物流成本高,信息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较低,推进商贸物流现代化、降低流通成本仍是我市面临的重大任务。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模及水平与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尚不匹配,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追赶式发展仍是“十三五”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

  从面临的挑战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达国家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要素成本快速升高等因素,将对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和扩大消费需求带来诸多挑战。“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商业面临变革,居民消费及各类服务电商化,跨界融合、供应链重组、电子商务升级等对实体商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居民消费心理、习惯、需求正逐步发生阶段性变化,消费市场细分化趋势逐渐彰显,分层化、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将对我市把握消费市场变化规律、完善从出生到终老的消费链条带来严峻挑战。区域竞争激烈、资源优化配置难度加大,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和城市群发展战略,在国际国内范围优化商贸服务业资源配置面临新挑战。产业发展对制度性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市场对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依法行政、依法治商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了新要求。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挑战。我市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蕴含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我市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发展思路及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四届五次、六次、七次、八次全会部署,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优化商品与服务供给,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推进流通现代化,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流通节点和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中心。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大力推动政策体制、流通技术、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商贸物流和连锁经营,提高商贸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加快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

  ――坚持转型升级。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发展战略,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传统商贸与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深度融合,引导实体商圈、市场、企业与网上商圈、市场和企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商贸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开放引领。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商贸领域对内对外开放,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开放引领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坚持协同发展。推进内外需协同发展,加快构建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市场。充分发挥商贸的先导性作用,加强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的跨界融合。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城乡商贸统筹协调发展。加强商贸市场主体改革培育,促进大中小微商贸企业、商品市场协同发展,繁荣活跃市场。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按照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要求,商贸服务业发展规模实现新跨越,发展水平迈向中高端,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完善。到2020年,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流通节点和长江上游地区现代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0%左右,商品销售总额达到34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达到2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3%左右,商业增加值达到2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以上。

  ――构建大进大出的商品流通格局。依托我市航空、铁路、内河港“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建设全国重要商贸物流枢纽、内陆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西部地区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大型区域性市场集群,构建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商品流通新格局。培育形成百亿元级商贸大企业15家,内外贸融合的500亿元级商贸大企业3家,百亿元级大市场15个,市外货物占重庆货物周转量比重显著提高,现代商贸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凸显。

  ――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平台。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企业和智慧社区等消费平台,推动商贸服务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到2020年,建成零售额过百亿元的商圈15个,其中500亿元级商圈3个;建成中央商务区和悦来会展产业集群,会展产业直接收入220亿元,拉动消费18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8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突破2000亿元;都市功能核心区及都市功能拓展区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商贸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培育跨界融合的商业业态体系。从技术推动、需求推动、模式创新等方面激励和促进业态创新,推动“一买一卖”的传统商业业态向体验经济、社交平台、休闲中心、生活中心转变。推进传统商品市场向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转变。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交易、融资租赁等新兴商业业态发展,跨界融合的商业业态体系进一步完善。

  ――完善从出生到终老的完整消费链条。从补齐供给短板、完善提升消费业态、提高服务品质入手,深度开发人民群众从衣食住行到身心健康、从出生到终老各个阶段、环节的生活性服务项目,重点打造孕产、母婴、儿童、婚庆、旅游、娱乐、出行、教育、康体、养老等消费产业,满足和激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消费需求。

  ――营造竞争有序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到2020年,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畅通高效的商贸服务业体系和完善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商贸服务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优化资源配置的新动力。

  专栏2 “十三五”重庆市现代商贸服务业主要发展目标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2020年

  增速(%)

  总体指标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424

  10000

  10

  人均消费品零售额(元)

  21413

  31250

  9

  2.商品销售总额(亿元)

  19813

  34000

  12

  3.餐饮住宿业营业额(亿元)

  1350

  2500

  13

  4.商业增加值(亿元)

  1701

  2500

  9以上

  5.商贸服务业从业人员(万人)

  480

  550

  年增14万人

  功能性指标

  (一)流通现代化指标

  1.电子商务交易额(亿元)

  6000

  18000

  25.5

  2.网络零售额(亿元)

  600

  2000

  28

  3.连锁化率(%)

  40

  50

  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4.城市共同配送率(%)

  10

  30

  每年提高4个百分点

  (二)流通增长极指标

  1.百亿元级商圈(个)

  12

  15

  2.百亿元级大市场(个)

  13

  15

  3.百亿元级商贸企业(家)

  10

  15

  (三)流通开放度指标

  1.外来消费率(%)

  29

  35

  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会展产业直接收入(亿元)

  108

  220

  15

  3.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周转量比重(%)

  43

  >50

  4.市外货物占江北机场货物周转量比重(%)

  5

  >30

  5.“渝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市外货量比重(%)

  40

  >45

  第三章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节 加强商业设施去产能

  进一步统筹好全市商贸设施建设,积极去除无效供给,切实化解城市商圈扩张过快以及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批发市场过剩产能。加强大型商业设施规划管控,严控商贸设施土地供应,严格实行听证约谈制度,防止形成新的过剩产能。积极开展大型商业设施监测预警工作,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和负面清单。加快推进都市功能核心区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功能外迁,从严控制新建或续建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大型商务楼宇。都市功能拓展区根据城市人口聚集情况可适度配备相应的大型商业设施。根据产业发展、城市人口集聚,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可均衡布局城市商圈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务楼宇和商品交易市场。

  第二节 积极增加有效供给

  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发挥外贸运输集散功能,不得布局建材市场等非功能性项目。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江北嘴、朝天门、弹子石各板块的基础设施、业态开发和金融、商贸、商务功能开发,尽快发挥中央商务区功能作用。鼓励运营商回购已售出的商业物业,增加自营比例,统筹调建业态。引导现有大型商业设施改造升级,对建筑外观、内部结构和周边配套设施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和建设完善。挖掘大型商业设施新的功能定位,明确发展主题,找准经营方向,优化业态升级,盘活商业存量,促进转型发展。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引导过剩商业设施调整发展分享经济、协同经济,建设众创空间、文创空间、社区仓储配送中心等。培育引进优质商业设施运营商,提高商业物业服务水平,支持建设专业化咨询管理服务平台、大数据信息服务平台、企业教育培训孵化平台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构建商贸服务业发展新体系。

  第三节 大力降低流通成本

  降低商贸服务企业制度性成本,全面推进商贸领域“放管服”改革,停止向企业征收散装水泥专项资金,推动“水、电、气”工商同价全覆盖,积极跟进落实商贸服务企业“营改增”、降低社保费等改革措施,继续执行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科学布局物流仓储和配送基础设施,努力发展城乡物流集中配送,做好商贸物流与全市物流衔接,进一步优化交通组织,采取多式联运方式,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到2020年,全市城市共同配送率达到30%以上,社会物流总成本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下降到16%左右,商贸物流费用率降低2%左右。探索推进商贸领域政府性基金与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有效合作,鼓励引导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向商贸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加大股权投资基金对商贸企业产业引导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推进“银政担―助商贷”融资担保贷款工作,引导执行商贸小微企业贷款优惠政策,逐步解决商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四章 发展布局

  第一节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商贸服务业布局

  引导推动都市功能核心区重点打造现代高端商业商务集聚区,促进总部经济和高端、新兴商业商务集聚。引导都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布局现代市场物流集群,依据城市人口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适度布局新兴商业商务集聚区。引导城市发展新区重点承接主城区商贸服务业资源转移,依托产业和交通枢纽优势布局发展“三环”商贸物流集群。引导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加快商贸服务业与农业、特色加工业、旅游、民俗文化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布局现代商贸服务设施、新兴商贸服务业态、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和商旅文集聚区。尽快形成各功能区域商贸服务业互为配套、高度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专栏3 五大功能区商贸服务业发展布局导向

  功能区

  发 展 定 位

  布 局 重 点

  都市功能核心区

  建成“一带一路”重要流通节点的核心引擎,长江上游地区消费时尚中心,中央商务区商贸商务总部中心。

  现代高端商贸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产业运营总部集聚区;全国性、区域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商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都市功能拓展区

  建成内陆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西部地区进口商品展示分销中心。

  六个大型市场集群;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等新兴商业商务集聚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果园港、东港、团结村、南彭等“水、陆、空、铁”物流集群;悦来会展产业集群。

  城市发展新区

  建成成渝城市群商贸物流基地,川渝和渝黔商贸服务业区域性中心。

  四大市场集群;新城核心商圈和社区商业中心;生产性服务业。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建成长江上游地区商旅文联动和特色生态农产品流通示范区。

  “万开云”板块商贸一体化;特色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商业集聚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建成武陵山区域性商贸中心和商旅服务高地,渝鄂湘黔特色边贸中心。

  特色农产品流通;农村电子商务;武陵山区商旅文联动走廊。

  专栏4 都市功能核心区及都市功能拓展区商业商务集聚区建设

  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渝中区大坪商圈、化龙桥国际商务区;江北区观音桥商圈;沙坪坝区三峡广场商圈、西永组团商务集聚区;南岸区南坪商圈、茶园商圈;九龙坡区杨家坪商圈、石桥铺数码集聚区、九龙半岛商务集聚区、陶家商圈;大渡口区九宫庙商圈;渝北区嘉州商圈、两路空港商圈、中央公园商务集聚区;巴南区李家沱商圈、龙洲湾商圈;北碚区缙云商圈、蔡家商圈;两江新区金州商圈、礼嘉国际商务旅游区。

  规划图1 都市功能核心区及拓展区商业商务集聚区规划布局图

  第二节 优化城市商圈布局

  优化城市商圈空间布局,完善市级核心商圈、区县(自治县)核心商圈层级体系。引导商圈适度均衡布局,突出特色,升级业态,错位发展。市级核心商圈注重商业商务集聚,凸显高端引领带动作用;各区县(自治县)核心商圈的定位发展要与城市规模相适应,促进商业要素融合集聚发展,建设各区县(自治县)的商业商务集聚区和形象展示区;按照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人口集聚、经济社会发展等要素适度均衡布局城市新兴商圈。

  专栏5 城市商圈布局导向

  1.商圈布局方向:都市功能核心区从严控制新建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务楼宇,在建项目应进行规划调整优化,合理控制规模;都市功能拓展区适度布局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务楼宇,注意控制规模;城市发展新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保护发展区可结合城市人口集聚均衡布局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商务楼宇。注重商圈及大型商业设施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位一体”开发,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

  2.市级核心商圈:提升解放碑商圈、观音桥商圈、南坪商圈、三峡广场商圈、杨家坪商圈品质;续建完善九宫庙商圈、缙云商圈、空港商圈、龙洲湾商圈、李家沱商圈、江北嘴商圈、大坪商圈、嘉州商圈;培育西永、茶园、蔡家、龙盛、礼嘉、陶家、悦来等城市新兴商圈。

  3.区县(自治县)核心商圈:推进万州、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綦江、大足、璧山、荣昌、开州、云阳、秀山等区县(自治县)核心商圈向商业商务集聚区和智慧商圈转型发展。

  第三节 完善特色商业布局

  培育一批集聚效应显著、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街区管理完善、拉动消费作用明显的特色商业街区。到2020年,培育国家级商业街(美食街)20条,市级商业街(美食街)70条。将洪崖洞、磁器口巴渝老街、南滨路、北滨路、巴滨路、融创白象街、重庆天地等打造为独具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商业街区和商旅文目的地。着力打造渝中区较场口30度街吧、江北区九街、沙坪坝区双碑九重锦夜市、九龙坡区九龙滨江广场夜市等;创建夜市街区80条以上,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夜市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农家乐集聚区,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类型多样、特色突出、生态优良、管理规范,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农家乐产业体系。

  第四节 完善商品市场布局

  完善“两环两线”商品市场空间布局。沿绕城高速公路布局6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形成全市商品交易市场核心环;沿三环高速公路布局4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集群,形成城市发展新区商品交易市场拓展环;沿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湘大通道布局形成渝东北和渝东南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延伸线,建成渝东北、渝东南商贸物流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严格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规划管控。都市功能拓展区除已规划布局的6个大型市场集群外,其他区域禁止新建钢材、五金机电、汽摩配件、家居建材、小商品、农副产品等大型批发市场,限制新建单体用地规模超过100亩的其他类别市场,限制新增布局任何类别的低水平传统批发市场。制定实施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建设指导目录,对市场用地和总建筑面积实行总量控制,对不同类型商品交易市场,明确投入产出强度标准,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继续完善“主城区―区县(自治县)―乡镇(社区)”农产品市场体系。支持双福农贸城完善功能,构建全国性、跨区域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推进肉类、水产、水果、蔬菜、粮油等市场转型并逐渐向二环、三环及周边搬迁。推进区县(自治县)农产品市场改建升级,到2020年,农产品交易市场覆盖主城区外的所有区县(自治县)。大力发展乡镇规范化农贸市场和城市社区标准化菜市场;全市建成百亿元级商品大市场15个,基本形成定位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体系。

  规划图2 商品市场布局及市场集群规划图

  专栏6 “二环”六个大型商品市场集群规划

  序号

  市场集群名称

  发 展 定 位

  主要交易品类

  1

  南岸区迎龙市场群

  “二环”区域性大市场集聚区;西南地区小商品、医药集散地和价格形成中心。

  服装、小商品、医药产品等。

  2

  沙坪坝区团结村市场群

  “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起点;发展以进口汽车整车等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工业消费品为主的市场群,辐射服务西部地区及中亚、欧洲。

  进口商品(整车、汽车零部件、肉类、水果及生活消费品)。

  3

  巴南区南彭市场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中国西部内陆大型货物集散中心;以重庆华南城、京东重庆电子商务产业园为龙头,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和专业市场群;辐射服务西部地区及东南亚。

  木材、家居建材、金属材料、进口商品、花卉苗木、汽摩及配件、机电产品等。

  4

  九龙坡区白市驿市场群

  重点发展粮油、冻品等涉农物流及加工、冷链物流及相关市场群;辐射服务西部地区。

  农产品、粮油、汽摩配件、家居建材(以石材为主)、五金机电等。

  5

  九龙坡区西彭―江津区珞璜市场群

  西彭依托现代制造业基地,发展以金属材料为主的生产资料市场,辐射服务西部地区;江津区珞璜重点发展大件散货物流、集装箱物流,辐射服务西部地区。

  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酒类。

  6

  江津区双福市场群

  重点发展农产品、钢材、汽摩及相关市场群,辐射服务西部地区。

  农产品、钢材、汽摩等。

  第五节 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

  依托“两环五带”布局商贸物流设施,完善商贸物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以市级物流分拨中心为集散平台、以区县(自治县)公共配送中心为纽带、以末端配送网点为基础的商贸物流三级配送体系。布局团结村、白市驿、果园、南彭、空港、迎龙、双福、珞璜等市级物流分拨中心。其中,团结村以电子、建材类物流为重点;南彭以木材、家居建材、金属材料、汽摩及配件、机电产品类物流为重点;空港以快递物品、高端精细物品及生物医药类物流为重点,布局快件集散分拨中心;迎龙以日用品、医药类物流为重点;果园以港口集装箱货物、汽车及零配件类物流为重点;双福以农副产品为重点;白市驿以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等为重点。鼓励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建设辐射西部地区的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引导都市功能核心区货运站场及物流仓储设施整合或外迁,促进仓储物流设施集约化布局、标准化建设。

  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布局,做大做强白市驿涉农物流园区综合冷链物流集聚区。在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和大型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边加快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适度控制都市功能拓展区冷库建设,除西部涉农物流园、双福农贸城和都市功能核心区外迁冷库、转移发展果蔬类外,原则上不再新布局建设。推进西部涉农物流园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冷链物流基地。

  专栏7 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布局及发展导向

  1.“两环五带”物流空间布局:绕城高速物流环,三环高速物流发展环;渝西北物流发展带,渝西南物流发展带,长江沿线物流发展带,渝东南物流发展带,渝西物流发展带。

  2.市级物流分拨中心。规划建设团结村、白市驿、果园、南彭、空港、迎龙、双福、珞璜等市级物流分拨中心。

  3.区县(自治县)公共配送中心。都市功能拓展区和都市功能核心区以综合型为主、专业为辅规划建设若干个公共配送中心;其他每个区县(自治县)规划建设1个综合型公共配送中心,服务城乡物流配送。

  4.末端配送网点。在城市社区、院校等区域,在适度服务半径内,每1500户布局1个物流快递公共取送点或公共智能自提柜,基本实现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全覆盖。加快推进乡镇、村布局农村电商服务综合站(点),基本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

  规划图3 商贸物流配送体系布局规划图

  第五章 规范发展电子商务

  第一节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搭建工业品下乡入村、农产品进城入市的双向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支持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链,引导和推动农特产品生产市场化、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规范化,着力打造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知名电商品牌,推动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工艺)品和农村服务上网销售。加强运用电子商务大数据引导农业生产,鼓励引导电商企业与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等建立直采直供关系。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安全可靠、绿色环保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在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带动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专栏8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

  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17个区县(自治县)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在城市发展新区12个涉农区推进市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加快建设完善农村电商物流配送体系,创新农村商业模式。

  第二节 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

  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完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模式,融入境外零售体系。鼓励发展“保税自营+直采”“海外品牌直供+国内保税仓备货”等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渝新欧”班列运送中欧邮包,推动设立“重庆陆运国际邮件互换中心”,建设内陆地区跨境电子商务集散分拨中心。积极对接国家“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支持大龙网、敦煌网等企业发展,加快建设两江新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西部跨境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园区,培育爱购保税、世纪购、洋展购、蜜芽宝贝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京东全球购、大龙网“龙工场”、亿赞普等一批平台企业。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电子元器件交易平台等一批行业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鼓励跨境电子商务业态创新。

  第三节 拓展电子商务应用领域

  大力发展产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推动建设一批全国性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服务消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打造在线金融、在线旅游、在线文化教育、在线医疗健康和在线生活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创建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社区消费平台。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加强移动电子商务在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娱乐服务、公共事业、交通物流、旅游、医疗等多领域应用,逐步提高移动电子商务交易比重。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电子商务,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搭建在线资源回收平台,拓展线上二手市场。加快培育电子商务衍生服务业,发展电子商务业务流程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咨询、广告、营销等新兴服务业的创新协作,支持猪八戒网等服务类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全国知名服务电商平台。

  第四节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大力推动网络零售发展。支持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世纪购、爱购保税等本地网购结算企业发展壮大,积极引进大型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在重庆建立地区性运营总部和区域性仓储配送中心。鼓励实体店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互动,发展体验消费,促进“线上商城”与“线下商城”融合互动。支持线上企业发展线下体验店,发展网络零售商品体验中心。支持大型传统商贸企业网上商城建设,支持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金融服务、展览展示等新型功能,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推动本地产品和服务网上营销。实施“电商+重庆制造”行动,鼓励企业拓展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消费者)、C2B(消费者对企业)业务,打造重庆产品网上交易专区,推动“重庆网货生产基地”建设和“重庆造”产品上线。鼓励本地中小微企业扩大电子商务应用,将我市知名产品和服务推向国内外市场。

  第五节 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加快在主城区建成一批大型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条,鼓励电子支付、仓储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开展技术和服务模式创新,完善电子商务支付和物流服务,支持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加强电子商务信用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快递服务评价体系建设,做强电子商务结算体系,积极争取境内外电子商务企业结算中心落户重庆。培育壮大全市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到202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力争突破180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突破2000亿元。

  第六章 优化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第一节 提升商贸物流现代化水平

  提升商贸物流信息化水平。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大与沿江及周边地区物流信息化合作力度,促进各类平台之间、平台与企业之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平台物流业务大数据挖掘分析功能,提升采购、交易、运作、跟踪、管理和结算等全流程服务能力,推动制造、商贸、物流等企业联动发展,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提高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率,推广使用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鼓励建设自动化立体仓库,培育一批智慧物流示范园区和企业,推进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建设托盘循环共用体系,促进包装和物品编码标准化。广泛使用标准化的现代物流装备,建设一批标准化的公共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推广使用标准化的新能源配送车辆,鼓励在物流配送全流程中推广使用先进的作业流程标准。加快制修订共同配送物流地方标准,推广使用国家、行业和地方物流标准,推行商贸物流企业服务标准公开公示,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应用常态化,培育一批商贸物流标准化重点企业,示范带动行业发展。

  提高商贸物流集约化水平。通过集约化布局,推进物流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货运场站等入驻物流园区,促进各类仓储集群化发展和商流物流分离,增强园区服务和集约化功能,发挥园区的聚集放大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引导分散、自用的各类仓储配送资源向物流园区集聚。鼓励现有仓储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拓展增值服务和高端服务,推进仓配一体化,促进仓储业转型发展。鼓励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提高商贸物流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专栏9 商贸物流重点工程

  1.商贸物流信息化工程:重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长江上游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保税物流智能管控平台,双福国际农贸城物流信息平台,西部现代物流园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农垦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

  2.商贸物流标准化工程: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建设,2020年托盘标准化率达到50%;甩挂运输体系建设;城市共同配送车辆标准化、标识化、绿色化工程。

  第二节 推进城乡共同配送

  加快建设物流分拨中心和区县(自治县)公共配送中心,整合利用现有物流配送资源,进一步完善存储、转运、停靠、卸货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切实提高共同配送能力。支持大型商贸物流企业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物流配送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共同配送联盟,开展城市共同配送,重点推进日用品、电子商务、农产品及冷链、医药等专业物流的共同配送。创新共同配送模式,依托大型第三方商贸物流企业和公共配送中心,为多个商贸企业、核心商圈、商业街区、社区门店等开展区域共同配送;依托专业市场集群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广“货运班车”,开展干线支线结合的共同配送,促进城区配送、城际配送、城乡一体化配送的有效衔接和融合发展,探索推进供应链管理;依托大型连锁企业整合供应商货物集聚能力,向企业连锁门店和其它社会网点提供统一配送服务。依托区县(自治县)综合型公共配送中心,整合邮政、供销、商贸、物流等企业资源,开展城乡一体的共同配送。到2020年,培育50家左右物流配送骨干企业,全市城市共同配送率达到30%以上,主城区城市共同配送网点覆盖率达到50%左右,远郊区县(自治县)达到40%左右,农村统一配送率达到30%以上。

  第三节 推进商贸物流专业化发展

  提速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加快建设空港快件分拨集散中心和智能化公共仓储等,推进区县(自治县)综合型公共配送中心与电商物流公共配送中心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城市末端公共取送点和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完善电子商务物流共同配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物流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医药物流,推动以迎龙为重点的智能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集群建设,建设国家级和市级中药材流通中心,完善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加快建设集采购集散、剪切加工、供应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钢材物流中心。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实行商流与物流分离,引导大型市场集群开展供应链管理,推进生产资料物流向供应链集成服务商转型发展。促进家用电器、家居建材、金属材料、汽车及配件、五金机电、散装水泥、服装、烟草、图书等商贸专业物流有序发展,满足流通专业化发展需要。

  第四节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

  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打造低温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白市驿涉农物流园区建设,建成综合性冷链物流集聚区,增强冷链物流功能。在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周边加快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配备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推广全程温度监控技术,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预冷、销地冷藏、保鲜运输、保鲜加工等全流程无缝对接,提高全程冷链物流水平。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与供应链、物联网、互联网协同发展。

  第七章 积极培育新消费新供给

  第一节 发展服务消费

  促进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发展,推动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推进消费内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满足基本生活的刚性消费为主向刚性消费与时尚品质消费并重转变。

  加快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艺术培训、社区健康培训、网络远程培训、终身职业培训等教育培训消费,支持在城市商圈及社区开设教育培训、文化艺术培训、儿童才艺培训等培训机构,搭建文化教育培训一体化平台和体验性中心。

  加快发展健康咨询、体育健身、康体美容、高端医疗、生物医药等健康消费。打造重庆康体运动城等体育健康休闲消费集聚地,支持打造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推动体育竞赛消费。鼓励发展医疗保健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中西部地区医疗健康消费高地。

  加快发展家政服务和母婴用品、老年用品、照料护理等从出生到终老服务消费。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建设和改造大众化餐饮、住宿、家庭服务、美容美发、洗染、沐浴、再生资源回收、摄影、修理与维护服务等居民生活服务网点,完善一站式便民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生活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服务、紧急救援、临终关怀等服务的发展。

  加快发展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影视艺术、网络文化、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消费,积极引进全国知名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积极发展文化新产品和衍生品,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鼓励电子商务平台开发运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交易平台,提供网络化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大力推动文创商业发展。

  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房车旅游、邮轮游艇旅游、低空旅游、中医健康养生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加强旅游配套商业服务设施建设,以旅游星级饭店、绿色饭店、美食街(城)和国家星级酒店等培育创建为重点,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休闲度假综合体、分时度假饭店、商务饭店、主题饭店、公寓式饭店、青年旅馆、休闲农庄、精品民宿等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结合自驾游路线,培育汽车旅馆、汽车营地、房车露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结合低空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低空旅游机场,开发低空旅游产品。加快建设华侨城欢乐谷、璧山山水六旗小镇、万达文旅城等重大商旅文融合项目。结合旅游景点、度假区,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美食经济集聚区,培育“重庆美食之都”旅游餐饮品牌,创建旅游美食目的地。大力发展购物旅游,加强地方特产名品展销中心等旅游商品购物基地建设,促进旅游消费稳步增长。

  第二节 促进信息消费

  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推进互联网与协同制造、机器人、汽车、商业零售、交通运输、农业、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跨界融合,刺激信息消费,带动各领域消费。支持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相关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智能终端相关技术研发和产品服务发展。创新发展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数字媒体等新兴消费,推动互动娱乐产业发展,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引导信息消费体验,探索建立信息消费体验中心,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消费。积极推动云计算服务商业化运营,促进大数据消费。

  第三节 推进绿色消费

  培育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引导从消费生态有机食品向消费空气净化器、净水器、节能节水器具、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等有利于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商品和服务拓展;加快建设绿色消费平台,引导传统百货商场、交易市场、宾馆酒店向绿色商场、绿色市场、绿色饭店转型;鼓励商品包装从奢华过度包装向方便简洁包装转变。鼓励和支持能源、交通、环保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创新,加大新能源汽车、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环保装备、半导体照明等领域研发力度,开发绿色新产品,培育绿色新消费。

  第四节 培育时尚与品质消费

  支持发展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消费,深入研究消费市场细分特征,开发满足不同年龄段、各种消费层级的商品和服务,特别是年轻一代偏好的体现个性特征的时尚品牌以及定制化商品和服务,推动与消费者体验、个性化设计、柔性制造等相关的产业发展,支持服务设计、品牌策划创意、时尚消费创意产业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开发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高品质新型服务。推进通用航空、邮轮游艇、可穿戴运动设备、智能运动器材等高端消费,拓展享受型、发展型消费。保障消费安全,做大品质消费,满足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对产品和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

  第五节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

  优化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大幅降低农村流通成本,充分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加大农村地区和小城镇水电气路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力度,加快货运枢纽场所和信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养老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乡镇便民商业中心,提升村级便民店服务功能,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举办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等系列巡展活动,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推进农村交通通信、文化娱乐、家庭服务、绿色环保、家电类耐用消费品和家用轿车消费。

  第六节 扩大外来消费

  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培育面向全球旅游消费者的国际消费。充分利用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等国际性展会,举办具有地域特色的购物美食节、旅游节、汽车展等商业旅游文化活动,创造国际会展消费平台,延伸会展产业链条,做强会展增值服务。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围绕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引进具有采购、分拨、营销、结算、物流等贸易功能的总部机构,打造西部地区集跨境贸易金融、大数据、仓储物流、商品检测、分销的贸易总部体系。借助国内外知名媒体平台资源和新媒体微营销手段,加强城市形象宣传、推广、营销,鼓励与友好国家或地区、友好城市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带动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消费。增设口岸进境免税店,扩大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范围,落实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第八章 开放引领商贸创新发展

  第一节 构建大进大出的商品流通格局

  加强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协同发展,以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培育大物流、大贸易、大市场,加快建成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现代商贸物流枢纽,打造低成本商贸物流运行平台。大力发展总部贸易,引进和培育有渠道、有货源、有影响力的贸易集成商和供应链管理商来渝设立区域总部,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区域国际物流运营中心,建立进口货物专业市场和内陆国际物流分拨集散中心,成立国际采购联盟,开展进出口货物国际采购、分拨、中转、配送、销售和结算业务,建设西部地区贸易基地,实现“买全球卖全国”“买全国卖全球”,构建辐射境内外的国际贸易体系。

  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依托全市物流分拨集散中心和边贸区县(自治县)综合公共配送中心,建立商贸物流区域协作机制,提高内陆货物转运和辐射能力;建设辐射能力较强的公共海外仓,将零散国际间运输转化为大宗运输,推进国外直采、国内直销,向全国范围及周边地区拓展;依托“三基地三港区”和“渝新欧”、渝汉沪、渝桂深、渝滇等国际物流通道,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开展货物快速拆拼和集运业务,吸引周边省市货物经重庆转口至境内外其他地区,培育“一带一路”国家经重庆开展的转口贸易,推进并承接境内外产业向重庆转移,促进重庆生产制造业转型发展。加快完善进口水果、肉类、活牛、水生生物等指定口岸功能,积极向进口粮食、木材、植物种苗、特殊生物药品等领域拓展。畅通商品进口渠道,稳步发展进口商品直销等新型商业模式,建设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和展示交易中心。鼓励市内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拓展进口功能,发展一批辐射西部的进口商品专业市场,建设欧洲进口商品城,打造内陆进口商品分拨、中转、销售、结算中心,基本建成中西部地区进口商品集散高地。

  第二节 加快成渝流通产业集聚带建设

  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成渝流通产业集聚带发展研究,推进大流通网络建设,提升成渝流通产业集聚带的消费集聚、产业服务、民生保障功能。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引导形成城市间商贸资源优势互补、功能分工合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商贸平台共建共享的新格局。依托“一轴两带、双核三区”空间布局,发挥重庆和成都双核带动功能,推动渝西川东毗邻地区商贸合作,加强与四川省泸州市、广安市、达州市、南充市、遂宁市、内江市以及贵州省遵义市的商贸合作,形成环渝都市圈商贸服务业集群,提高对成渝城市群,特别是川南和川东北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大力培育“永大荣”商贸功能区,带动成渝城市群中部商贸崛起。深化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自治区、陕西省、湖南省、湖北省等周边省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加强成渝流通产业集聚带与“3纵5横”全国骨干流通大通道的交互连接,积极融入国际流通网络,增强重庆商贸集聚辐射功能。

  第三节 依托中新项目助推现代商贸发展

  在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推进与新加坡合作,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商务会展、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等项目,复制推广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创新。进一步强化“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功能,打通贸易通道,大力发展离岸金融结算、跨境结算、航空物流园和保税物流等项目。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支持双方在跨境物流、仓储、跨境电子商务、口岸贸易、商务服务业、住宿与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旅游文化休闲业等方面的广泛合作。大力推动服务贸易五大专项工作,打造服务贸易特色创业园,争取设立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向全方位的自由贸易发展。以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契机,构建以重庆为营运中心,有机连通成都和西安等城市,辐射内陆、连通欧亚的国际贸易辐射圈。

  专栏10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

  建设重点

  发 展 导 向

  商贸商务集聚区建设

  1.中央商务区。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解放碑―朝天门现代商贸商务集聚区,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打造江北嘴金融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全牌照新兴金融服务业。

  2.中新龙盛新城商务商贸集聚示范区。(1)高水平策划龙盛商圈,加强商旅文融合,发展餐饮住宿、商业零售和综合性消费;(2)发展教育培训、研发设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建设总部智慧生态城;(3)推进复盛高铁枢纽商业综合体策划和招商。

  3.打造空港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发展临空商贸服务业,推进重庆机场与新加坡樟宜机场合作开展零售业、免税试点、餐饮、贵宾服务、广告服务等,支持新加坡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在重庆设立货运基地公司。

  商贸功能性平台建设

  1.金融创新平台:努力争取合资保险、金融租赁、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项目加快落地,发展跨境结算、融资租赁担保业务,与新加坡合作飞机融资租赁项目。推进全国保险资产交易所实质性运作,探索设立天然气、咖啡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场。

  2.保税平台:推进保税物流、跨境电子商务、国家一类口岸建设。

  3.港口物流平台:依托寸滩―果园港、团结村铁路物流基地等物流枢纽,推进多式联运,形成集仓储分拨、多式联运、物流加工和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内陆国际复合型物流枢纽。鼓励新加坡物流企业参与综合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多式联运物流数据交换共享。发展跨境物流,打造进口商品物流中心。

  4.机场平台:发挥江北国际机场、通航产业园优势,推动临空经济发展。

  5.信息服务平台:水土云计算国际联通示范点建设,发展商业大数据应用服务。

  6.会展平台:依托悦来国际博览中心,推动中新高层峰会及其他国际性展会。

  7.电子商务平台: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类电子商务。

  8.商贸商务平台:发展高端零售、批发贸易,发展区域性总部、专业服务、高端商务、分拨中心、结算中心。建设以大宗货物为特色的国际散货集散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的流域航运中心、以国际采购为重点的国际分拨中心和以专业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商品展销中心。

  第四节 推进商贸“走出去”发展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重庆商贸企业、服务品牌和“重庆造”产品开展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拓展市外市场,到各省市和境外建立销售网络,开设连锁店铺或专卖店、专业店,扩大品牌影响力。支持商贸服务业企业投资建设海外商品交易中心、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国际采购和营销网络、品牌展示中心及售后服务网络,积极为生产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供配套服务。探索在“渝新欧”沿线和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布局重庆造出口产品展示展销商贸城和物流分拨中心。鼓励具有巴渝特色文化的餐饮企业“走出去”,引导市内品牌展会和地方特色展会通过联合或独立办展等模式,大胆探索“走出去”办展的经验,支持行业协会组织贸易商参加国际贸易展会,发展一批链接国际国内市场、运行规范有序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跨国企业采购中心建设,利用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引导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跨国企业入区建立采购中心,利用其国际销售渠道,促进重庆商品销售,拉动重庆产业发展。

  第五节 大力发展省际间边贸流通

  继续支持潼南区、荣昌区、綦江区、秀山县、石柱县、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等区县(自治县)发展省际间边贸,打造区域性边贸中心。推动边贸区县(自治县)核心商圈建设;完善与周边市县的物流通道建设,依托边贸区县(自治县)综合性公共配送中心,重点推进电商、农产品冷链、日用消费品的城乡统一配送,着力打造低成本配送平台,提高边贸区县(自治县)集聚辐射能力,形成电商货物集聚中心、配送中心和区域商贸物流结算中心、消费中心;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会展场馆和配套设施,培育1―2个品牌展会;培育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备、集聚辐射力强的边贸强镇,搞活边贸流通。到2020年,建成3―5个百亿元级区域大市场和3―5个50亿元级城市核心商圈,8个边贸区县(自治县)拥有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品牌商贸企业达到20家以上,培育发展100个边贸强镇,建设发展100个集镇边贸市场。

  规划图4 省际区域性边贸中心布局与发展定位图

  第九章 跨界融合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第一节 培育发展新兴商贸服务业

  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推动内外资融资租赁业的融合发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融资租赁与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基础设施融资租赁,积极推广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抓好飞机融资租赁。加快发展面向中小微企业融资租赁服务,鼓励优势产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开拓国际市场发展跨境租赁,拓宽海外融资渠道,在两江新区等地培育融资租赁集聚区,集中打造融资租赁产业园区和二手租赁设备交易市场,到2020年,力争设立8家左右注册资本超过50亿元的融资租赁企业,培育3家以上资产规模超过100亿元的融资租赁龙头企业,并力争有1―3家本地融资租赁企业成功上市;全市融资租赁业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融资租赁年度余额500亿元。加强融资租赁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大力发展商业保理。在两江新区等地建设商业保理集聚区,推进商业保理企业接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强化信用管理力度,支持推动跨行业融资合作和产品创新,搭建行业间合作平台。支持商业保理协会建立商业保理行业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增强行业服务和自律规范的能力。到2020年,商业保理公司发展到200家,培育注册资金10亿元以上、业务规模50亿元的商业保理企业4家左右,全市商业保理业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形成西部商业保理集聚辐射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积极培育和发展消费金融组织体系,推动专业化消费金融组织发展,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发展消费金融公司。加快推进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鼓励探索“互联网+”消费金融,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标准化网络小额信用贷款产品,打造自助式消费贷款平台。鼓励汽车金融公司业务产品创新。加大对养老家政健康消费、信息和网络消费、绿色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化体育消费、农村消费等新消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的金融支持。拓宽消费金融机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立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防范机制,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大力发展保税商品展示。依托保税区和“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完善铁路口岸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功能,加快保税展示中心二期建设,重点发展进口汽车、节能环保、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拓展保税商品延展平台,大力引进欧洲知名品牌入驻,丰富进口商品展示交易种类。培育发展进口商品展示直销中心、跨境直购中心等,支持保税商品展示延展平台设立跨境电子商务体验区,方便消费者采用O2O(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购买各类进口商品。支持企业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将保税展示交易拓展至周边地区,打造辐射内陆地区的保税贸易中心。

  大力发展商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数据服务业,开展数据监测、数据分析、商业决策一体化行业软硬件示范应用。引导商贸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消费者研究和销售促进,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商品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支持零售门店加强大数据应用,通过门店WiFi实现精准定位、个性化推荐,推动大数据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拓展商业大数据增值业务产业链条,利用大数据支持品牌建立、产品定位、精准营销、“数据化”决策和定制服务。支持发展大数据咨询分析服务,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提供面向营销分析和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决策支持的应用软件及咨询解决方案。培育数据交易市场,建立数据交易中心,促进数据流通,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

  第二节 培育跨界融合的商业业态体系

  深入研究居民消费心理、消费动态和消费市场细分化特征,从技术推动、需求拉动、模式创新等方面激励和推动业态创新,形成多元丰富的业态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围绕新技术衍生新业态,支持通过发展移动网络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移动图像识别技术(MIR)、社交化技术、云端交付模式等新业态,大力推动移动终端消费。培育将消费者体验、社交、生活服务和购物融合为一体的全新商业业态,推进店网融合、主题商店、自助商店、会员制商店、城市消费合作社和家庭采购顾问等商业新模式。鼓励现代商业模式下的业态创新,支持发展C2B(消费者对企业)、O2O(线上线下结合)、体验式购物。支持企业利用移动社交、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微营销、社群营销、“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鼓励发展网络众包、众筹、众创新兴商业模式。支持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企业探索互联网租赁交易新模式,规范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积极推广在线租房等新业态。

  推进传统业态与新型业态加速融合。鼓励商业项目调整业态组合,降低以提袋购物为主的零售类业态,提高以休闲娱乐、餐饮、儿童教育等为代表的体验类业态,提高艺术、生态和人文类设计性业态。支持城市商圈、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市场调整业态布局,探索引进书店、剧场、博物馆、咖啡、餐饮、美容、母婴养护、康体娱乐、专业医疗机构、教育培训等业态,实现多行业多业态跨界融合,推动“一买一卖”的传统商业业态向体验经济、社交平台、家庭休闲场所、生活中心方向转变。增设休闲、体验、休息区,加强管理,提升服务,打造舒适、优美、优雅的消费环境。支持以“社交化、情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购物中心发展,鼓励“咖啡+书屋”“餐饮+花店”“创意工场+展示展销”等跨界业态发展。鼓励通过引进新业态、新企业特别是总部贸易型企业,盘活全市低效闲置的商场、市场等商业设施,做大增量的同时优化商业结构。

  专栏11 大型商业设施业态与形态、文态、生态

  “四位一体”开发指南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推进商业业态跨界融合,注重大型商业设施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位一体”开发,形成完整的消费链条。

  1.业态开发。推进传统业态向多元化、复合化、体验化业态转变。推动大型商业设施由“一买一卖”的购物中心功能向体验经济、社交平台、家庭休闲场所、生活中心等功能转变,把类似苹果体验店、乐视体验中心的品牌服务体验店作为发展目标,增强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真实体验融合;发展咖啡、书屋、餐饮、花店、手工、展示相互结合的新业态,发展亲子儿童类、健身休闲类、影音娱乐类、餐饮类商家,打造家庭全成员生活消费的场所。拓展大型商务楼宇办公服务功能,发展众创空间、文创空间、电商产业园区、信息服务产业园区等;建设总部基地,着力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吸引以管理、核算、研发、经营为主的企业“头脑”机构。顺应“互联网+流通”的发展趋势,引导传统闲置商品批发市场引进建设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分拨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总部贸易基地,增强物流配送、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商品集散、信息交互等功能。

  2.形态开发。鼓励开发企业回购已售出的空置和需改造提升的商业物业,增加大型商业设施自营比例。对成熟商业聚居区的老旧闲置商业设施在保持原有历史韵味的基础上,重新对外立面、内部结构统一包装设计,既要融入周边商业氛围,又要体现自有体色。对新兴商业集聚区的闲置商业设施在侧重于外观包装的同时,要更重视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提高交通道路的便利性、通达性,教育、医疗设施的配套性,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业态布局。对商业设施过剩较严重的区域,根据需求情况,将商业设施改为停车库、仓库,引进车库管理业主和租用仓库企业。

  3.文态开发。根据区域顾客需要、消费心理、区域文化,融入商业主题,以主题吸引与商业内涵相一致的商家入驻。在鲁祖庙、十八梯、法国水师兵营、老旧厂房等历史所在地,继承原有的历史文脉和建筑风貌,深入挖掘巴渝文化、鲁班文化、民俗文化、战时文化、工厂文化等,将新的美食街、商业街、文化创意街所具有的商业功能赋予原生态建筑上。发展艺术主题商业中心、商业街区,引入小剧场和小展馆,设置艺术展示、互动、交流空间,组织文化艺术推广活动,通过文艺美对消费者形成强大拉力,增加顾客粘性度,在消费者、艺术、商家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发展聚客能力强、连带消费多、楼层位置要求不高的儿童主题商业,对产品品质和购物体验要求相对较高的女性主题商业,将现代都市与山水园林自然完美结合的极具重庆城市特色的公园主题商业,针对年轻人群的时尚消费主题商业等,不同的主题给予商业设施不同的魅力,增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4.生态开发。重点在都市功能核心区及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闲置商业设施改造上,考虑商业与城市景观的融合,结合山水城市景观的现状和未来规划,分区域统一做好两江四岸、老城区、山脉沿线等商业景观环境设计,使其色调、植被、灯光等与山城、江城协调一致。重点挖掘两江四岸的滨水资源,既保留沿岸的自然景观,又将商业和亲水资源融合发展,既纵向整合沿岸资源,又立体整合腹地资源,形成环抱两江沿线、凸显亲水特色的商业景观,依据商业景观总体设计,再做好闲置商业设施的改建和升级。

  第三节 推动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支持商贸企业与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共用信息系统,建立采购联盟,实现数据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推进智慧化、绿色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向设计、研发、生产环节延伸,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鼓励零售企业改变引厂进店、出租柜台等经营模式,实行深度联营,通过集中采购、买断经营、开发自有品牌等方式,提高自营比例。引导商贸企业探索自主采购、贴牌生产、自有品牌商品开发等自主经营方式,引导零售商与供应商合作进行品类管理。鼓励商贸企业根据消费者对质量、时间、价格的新要求,从全球角度整合供应链资源,提高供应效率,推动商业生态系统的创新与协调发展。

  第四节 加快连锁经营创新发展

  优化连锁经营发展环境,加快连锁经营创新发展。推动连锁经营向多行业、多业态延伸,提高流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支持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向区县(自治县)、乡镇延伸服务,向市外及周边地区“走出去”发展。鼓励连锁便利店向社区和农村拓展,增加其代收费、快递收寄、快餐等多元服务功能,方便城乡居民消费。鼓励发展直营连锁,规范发展特许连锁,引导发展自愿连锁。支持连锁企业建设直采基地和配送中心,提高共同配送水平。支持连锁经营企业开展行业交流、营销对接、技能比武等活动。加大对线上连锁经营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连锁经营指标体系,到2020年,全市连锁经营占比达到50%以上。

  第五节 提升商贸信息化水平

  推动信息技术与商业全面深入融合,积极引导传统商贸企业加快信息化改造,鼓励商贸企业与供应商、信息服务商加强合作,推进自动补货(CAO)、预先发货通知(ASN)、厂家管理库存(VMI)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支持开发和推广适用于中小商贸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位置感知等技术在商贸服务领域的应用,提高信息标准化及共享水平,打造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商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云计算服务应用示范,建设重庆“会展云”“物流云”“医疗健康服务和人口健康信息云”“渝教云”“体育云”“家政云”“养老服务云”等商贸服务云平台建设。加强商贸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全市商务诚信系统“12312”监管服务平台、“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市级储备粮信息管理平台、粮油质检信息化平台、液化石油气及酒类流通监控平台等项目建设。

  专栏12 商贸信息化重点工程

  1.商贸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

  2.智慧商贸建设示范工程:智慧商圈、智慧市场、智慧社区、智慧物流配送体系、智慧流通全程追溯体系建设等。

  3.数字商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数字会展、数字家政综合服务平台等。

  4.商贸系统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工程。

  第十章 推动商贸市场主体转型发展

  第一节 深化商贸企业市场化改革

  推进商贸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指导支持重庆商社集团、重庆粮食集团、重庆商投集团、重庆港务物流集团等大型国有商贸企业深化市场化改革,关闭“僵尸企业”,加快发展商贸领域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商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支持有条件的商贸企业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型企业,实现抱团发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推动传统商贸企业转型发展。

  第二节 培育商贸企业做大做强

  支持商贸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方式实现扩张。开展商贸服务业50强评选,大力培育行业龙头,打造一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农产品流通、家庭服务等行业的市级“龙头”或全国“小巨人”。筛选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市内外市场同步开拓、产供销全链条经营、市场核心竞争力突出的大型商贸骨干企业。推进大型商贸集团向全球供应链管理集成贸易商转型,提升连锁经营企业供应链整合能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继续推动商贸企业“两转一改”(个体转企业、限下企业转限上企业,改革商品市场结算方式)工作。力争全市限上商贸企业突破7000家。培育销售额10亿元以上企业突破100家,100亿元以上企业15家,500亿元以上企业2家。

  第三节 增强中小微商贸企业发展活力

  充分发挥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形成覆盖全市商圈、区县(自治县)的中小商贸企业服务网络体系,为中小商贸企业提供优质的培训、融资、信息、市场拓展、电子商务、消费信息发布等服务。引导中小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向专、精、新方向发展。实施中小微商贸企业成长工程,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支持中小微商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拓展业务领域,重点支持传统小微商贸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网络零售,推动其线下线上融合转型发展。支持举办中小微商贸企业文化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四节 推动商贸领域大众创业

  促进中小微商贸企业创业创新。落实国家和市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大对商贸服务业领域初创期成长型中小商贸企业创新创业的支持。推进“互联网+”创新创业,积极发展众创空间,鼓励商圈、市场、特色街、电子商务产业园、网商产业园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鼓励在商贸服务业领域推进网络平台众创,鼓励发展生活服务众包,发展以社区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服务,拓展创新创业领域。

  第十一章 推动消费平台转型发展

  第一节 加快中央商务区提质

  继续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为契机,加快完善中央商务区功能布局,坚持商业与商务、金融、文化、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突出总部商贸经济的集聚辐射功能,延伸消费链条,满足高品质、多元化消费需求。着力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产品、时尚品牌及时尚企业,汇聚世界名品,促进国际品牌旗舰店、专卖店集聚。着力推进传统商业的功能优化及转型升级,加强文化集聚,支持举办国际性高端商业论坛、国际品牌及时尚产品发布与展览、时尚产品推介、时尚精品展示展销等活动,建成西部地区文化时尚商品和奢侈品的信息发布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打造西部高端时尚风向标。到2020年,中央商务区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00亿元,汇聚全球时尚商品Top100品牌2/3以上,建成西部地区总部经济集聚区、新兴金融汇聚区、高端商业承载区和国际化都市风貌展示区。

  第二节 推进智慧商圈发展

  推进城市商圈转型升级,探索“互联网+商圈”发展模式,加快发展体验式、服务性消费,商旅文金融联动打造城市商圈,逐步推动其向商业创意产业集聚区转型。引导发展商贸商务集聚型、城市家庭生活服务型、高端精致生活体验型、时尚消费引领型、商旅文联动型、休闲娱乐购物型、主题购物消费型等多样化、特色化商圈,实现商圈错位发展。继续推进智慧商圈建设,促进商圈内不同经营模式和业态优势互补、信息互联互通、消费客户资源共享,提高商圈资源整合能力和消费集聚水平。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商圈建设,增强商圈智能化服务功能,提升商圈服务体验水平,促进商圈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优化商圈交通路网布局,加快建设商圈智能停车引导系统,解决商圈停车和拥堵问题。加强智慧商圈促销,引入跨界资源、服务和产品,打造以商场、特色店、餐饮门店为中心的跨界商业生态圈。搭建商圈社交平台,增强对青年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引导商圈时尚潮流消费。

  第三节 培育品牌特色商业街区

  实施商业街区示范建设工程,围绕业态、形态、文态和生态,精心做好商业街区规划,精心策划打造一批商旅文农融合发展、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全国知名特色商业街区(夜市)。加强商业街区形态设计,确保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商业设施、景观设置、店招标识、街区公共设施的和谐统一,形成良好空间感受;加强商业街区业态控制,突出主题和功能特征,差异化、特色化布局业态结构;加强商业街区生态控制,形成环境友好、生态节能、景观宜人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加强商业街区文态控制,保留历史街区的风韵和构架,有机传承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培育新的文化符号,烘托消费氛围,提升商业街区的文化品味与形象品质。将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业态、形态、生态、文态”四态合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业街(美食街)。加强特色商业街区的主题特色和分类打造,增强特色商业街区的文化休闲和旅游功能,提升特色商业街区的智慧化和便捷化服务水平。加快夜市街区建设,引进一批夜市消费品牌,不断丰富夜市消费内容,着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经营特色、文化特色、外观特色、管理规范、功能多样的夜市街区。

  第四节 推进商品市场转型发展

  推动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服务功能,加快平台化发展,以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发挥好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作用。引导现有大型市场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具有现代交易手段和交易服务功能的新型商品交易市场。支持商品市场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智慧市场。鼓励创新市场经营业态,加快实体市场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实现商品交易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集商品展示、价格形成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专业贸易中心,拓展品牌代理、总经销和特许经营业务,实现传统市场向现代采购中心、品牌展示交易中心的转型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场建设定位合理、运作规范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集约优势,整合相关网络资源,建成行业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第五节 提升社区商业品质

  加强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社区网点,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服务圈,实现驱车15分钟可达购物中心、步行10分钟可达超市或餐饮店、5分钟可达便利店和各类服务网点,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宜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发商在新建居住区联合开发、统一规划社区商业,建设商住相对分离、商业相对集中的社区商业综合体,打造“一站式”新型社区便民商业中心。鼓励老社区通过旧城改造、业态调整等方式,促进商业布局适度集中。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布局完善社区综合超市、菜店、便利店、餐饮店、美容美发店、药店、洗衣店、维修点、再生资源回收店等生活服务网点,积极发展“一店多能”模式,规范和拓展代收费、家政服务、代收货、网订店取(送)、社区配送等便民服务,搭建集居家养老、体育健身、就近就医、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网络消费等多种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消费平台。大力发展社区电子商务,提高社区商业的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水平。推进品牌连锁商业进社区,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到2020年,已建成居住区基本实现社区便民商业中心全覆盖,主城区社区电子商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

  第十二章 推进商贸行业转型发展

  专栏13 商贸服务业主要行业

  25+1行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住宿业,家庭服务业,沐浴业,洗染业,家电维修业,美容美发业,人像摄影业,电子商务业,会展业,典当业,拍卖业,融资租赁业,商业保理业,生产资料批发业,成品油行业,药品流通业,酒类流通业,再生资源回收业,散装水泥业,农产品批发业,二手车交易业,报废汽车业,粮食流通业。

  第一节 推进零售业向体验复合型发展

  鼓励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自营商品比例,加大自主品牌、定制化商品比重,深入发展连锁经营。推动零售业从单一渠道向复合渠道发展,建立覆盖实体店、电子商务、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零售新体系。支持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鼓励网上零售开设实体展示店、体验店,提供退换货和到店取货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强与实体店合作,将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真实体验相融合。鼓励零售企业跨界转型,多业态叠加,加大体验式情景商业业态比例。鼓励零售店增强社交功能,逐步向体验中心转变,通过增强视觉吸引、个性化品牌互动、社交媒体宣传、节日活动、时尚秀和互动展示改善客户的购买体验,拓展服务体验、情调体验和创新体验。支持零售企业发展跨境网络零售。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布局六大新兴零售商业地标,广泛吸引国内外消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商业形象窗口、中西部消费中心形象标志、国内驰名商旅消费目的地。

  专栏14 六大新兴商业地标建设

  三大景观型商业地标:朝天门来福士广场(朝天扬帆)、解放碑重庆塔、化龙桥嘉陵天地(嘉陵帆影),将朝天门来福士广场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商旅消费目的地。

  三大复合性体验性消费中心:大坪龙湖时代天街、嘉州中渝国际都会新光天地购物中心、江北嘴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节 推进批发业向总部贸易平台转型发展

  鼓励传统批发企业应用互联网技术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向生产、零售环节延伸,实现由商品批发向供应链管理服务的转变。支持批发企业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发展现代商业代理制。加快发展总部贸易,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开展实体化经营。鼓励传统商品交易市场利用互联网做强交易撮合、商品集散、价格发现和信息交互等传统功能,增强物流配送、质量标准、金融服务、研发设计、展览展示、咨询服务等新型功能。引导商品交易市场向电子商务园区、物流园区转型。加快建设一批具有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增值能力和价格发现能力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钢铁、汽摩、机电、化工、医药、珠宝、航运、特色农产品等多领域建设现代交易中心。依托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拓展贸易功能,建设一批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发展保税交易市场,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西部现代交易聚集区。

  专栏15 区域性商品交易平台建设重点

  1.区域性交易中心:重庆药品交易所;重庆航运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建设国家级生猪交易市场);重庆再生资源交易中心;西部纱线产品交易中心;土特产品交易中心(筹建);金属及矿产交易中心;石化产品交易中心;重庆危险化学品交易中心。

  2.服务类交易平台:重庆长江国际旅游交易中心;保险交易市场等。

  3.进口商品交易平台:进口食品交易与分销平台;汽车平行进口交易与分销平台等。

  第三节 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方向,加快会展业转型升级。推进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配套设施和场馆智能化建设,加大会展全产业链配套企业培育,建成悦来会展产业集群。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批专业型展会,提高会展项目的国际参展商和采购商比重,提高展会品牌影响力。培育一批龙头会展企业和会展品牌,支持鼓励会展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协会(UFI)、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ICCA)等国际性组织的认证。加强与香港、台湾及国外商贸服务机构的合作。支持消费类国际知名公司和会议服务机构设立独资合资分支机构,鼓励国际知名会展公司通过参股、收购、合资、管理品牌输出等方式,参与重庆会展场馆的管理。完善会展业服务体系,加强会展业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互联网、新技术发展新兴展览业态,鼓励举办网络虚拟展览会,形成“互联网+会展”新模式。推动会展业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开展城市营销,融入城市气质,提高展会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打造中国最佳会展目的地城市之一。到2020年,会展总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会展产业直接收入220亿元,拉动消费1800亿元,培育会展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3家,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长江上游地区会展之都。

  专栏16 重点支持的多层次、多元化品牌展会

  1.引进举办全国性展会。积极承办全国糖酒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全国制药机械展、全国药交会、世界经济论坛、《财富》全球论坛、中国(重庆)智能制造技术装备博览会等全国大型展会。

  2.培育大型地方品牌展会。中国(重庆)国际投资暨全球采购会、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

  3.打造区县(自治县)特色展会。“万开云”区域性特色商品博览会、三峡中药博览会、西部鞋博会、西部五金博览会等。指导区县(自治县)办好旅游文化节、美食节、消夏节等各具特色的展会节庆活动。

  第四节 引导住宿餐饮业精细化品质化发展

  推进菜品创新、餐饮业态创新和体验消费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住宿餐饮业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推动住宿餐饮业向精细和高品质服务转变。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发展有机餐饮、快餐、团餐、特色餐饮、农家乐等新业态;积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强星级住宿标准建设,争创全国知名服务品牌;积极推动绿色发展行动,落实《绿色饭店》国家标准,构建绿色饭店供应链。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严格查禁地沟油,严禁滥用添加剂,严禁餐饮店(摊)用废旧涂料桶、胶水桶装盛食品。推动住宿餐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鼓励发展预订平台、中央厨房、在线外卖、餐饮配送、食品安全等支持传统产业升级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实现“互联网+餐饮”线下线上融合发展。加快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特色美食街(城)。开展农家乐示范创建,培育打造农家乐示范区,推动特色品质农家乐集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餐饮住宿企业集团,进一步做靓重庆火锅、重庆小面和重庆特色菜系,积极运用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营销、社群营销等方式,与旅游、会展、节庆赛事相结合,与重庆美景相呼应,打响重庆美食名片,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美食之都。

  第五节 推动商贸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开展“绿色产品进商场、绿色消费进社区、绿色回收进校园”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形成崇尚节俭、科学、绿色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鼓励绿色商品消费,引导鼓励商贸企业扩大绿色商品采购和销售。加快绿色主体培育,大力培育科技型绿色流通示范企业,培育发展一批绿色商场、绿色市场和绿色饭店,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和“地沟油”回收利用,规范餐厨垃圾处理流程,建立餐厨废弃物管理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物流,鼓励发展共同配送、多式联营等,减少返空、迂回运输。推动“互联网+回收”模式创新,鼓励建立废弃物在线交易系统,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有机衔接。到2020年,培育2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发展二手商品流通,扶持创办一批旧货市场,鼓励促进二手车流通、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争取扩大老旧汽车报废补贴范围,支持现有二手汽车、家具、家电经营者发展壮大。建设以经销公司为主体,经纪、拍卖、电子商务和评估认证为辅助的二手商品流通市场格局。

  第六节 依法管理特种商品和行业

  强化特许经营、酒类及药品流通、成品油及液化石油气流通、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二手车流通、旧货流通、融资租赁、拍卖、典当、直销等特种商品和行业管理。完善加油站布局,规范经营管理液化石油气与二甲醚,健全安全事故防范体系,严格液化石油气经营单位进出机制,健全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市场运行监测预警机制。稳步推进成品油市场对内对外开放,提高成品油市场供应保障能力。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药品供应链安全高效管理。推进汽车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新车、二手车、汽车后市场和汽车报废回收流通管理体系。稳步推动银典合作,规范典当行业经营秩序,严防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放贷行为。发展典当民品业务,提高典当行业为服务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能力。推进拍卖行业改革,优化经营结构,培育艺术品拍卖市场。

  第十三章 提升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第一节 完善农村流通网络

  加大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打通“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建成农村日用品销售、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农民生活服务、商务信息服务、再生资源回收六大流通网络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核心业务从现场现货交易向物流配送转变,并承担部分加工整理、储存业务,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辐射服务能力。鼓励开展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增强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乡镇商贸“五个一”建设,完善乡镇商业设施和农村流通网络,打造一批综合性乡镇便民商业中心,布局完善品牌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特色农村产品市场、品牌餐饮、星级农家乐等商业设施。继续开展“商贸强镇”创建工作。改建一批乡镇超市、村级农家店,拓展综合服务功能,探索网上、手机订货等,便利农民网购消费。支持高山移民、新农村集中居住点和旅游休闲避暑胜地建设。

  第二节 搞活农产品流通

  大力开展农商对接。完善农产品产销衔接体系,积极发展农批、农超、农餐、农校、农企、农社、农网、农展、集团采购等产销对接,搭建向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两端延伸的经营链条,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强农产品跨区域、反季节产销衔接链条建设,构建主产区产地集配网络。加大农产品展会促销力度,为产销双方搭建对接平台。积极推进农村流通信息化建设,整合各类涉农信息服务资源,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监管的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建设互联互通的农产品流通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管理系统。推广拍卖、电子交易等农产品交易方式。

  第三节 培育农村流通主体

  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和批发市场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跨区域发展,推动连锁经营。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经纪人、经纪公司、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经营活动向加工、流通领域拓展延伸。鼓励运销大户向企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培育批发、运销联合体。支持商业资本与农产品企业共同打造互联网产业链模式。到2020年,形成各类创新性规模化农村市场流通主体1000个,其中企业化规模流通主体300个,规模化合作制流通主体500个;农产品知名电子商务品牌30个左右。

  第十四章 提升现代粮食流通体系

  第一节 优化粮食保供体系

  加大粮食收购力度,保障粮食有效供给。加强市内外粮食收储基地建设,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开展订单粮食生产,确保全市粮源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粮食收购方式,大力培育粮食经纪人,加强市外省际间粮食产销衔接,扩大合作领域,增加粮源渠道,确保粮食应急保供能力。强化应急网络建设,依托配送中心、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社区商店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合理布局成品粮应急配送中心、应急供应网点,确保各区县(自治县)有应急配送中心,每个乡镇(街道)、社区有应急供应网点。加强日常供应工作,重点培育一批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示范超市、示范配送中心、示范供应店和社区直销店。到2020年,全市建成粮油应急供应配送中心40个,粮油应急供应网点1000个以上,形成城乡社区全覆盖的供应网络。

  第二节 完善粮食物流市场体系

  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依托寸滩港、果园港和万州、涪陵、丰都等地的港口优势,打造粮食口岸,形成“东粮西运”的重要物流节点。完善“北粮南运”陆路大通道基础设施,重点推进西部粮食产业园等市级物流节点项目建设,确保粮食入渝、出渝物流通道畅通高效。优化和完善粮食物流供应链,打造万州、黔江、涪陵、江津、合川、永川等6个区域性物流基地,在粮食主产区县(自治县)布局27个粮食物流节点,形成粮食物流网络。积极推进粮食通过铁路、公路、水路的多式联运,实现粮食流通的“四散”(散装、散卸、散运、散储)化。加快市、区县、乡镇三级粮食批发市场的同步建设和协调发展,建成现代化的一级粮食批发市场2个,二级粮食批发市场20个,乡镇粮食农贸市场800个,确保每个粮食生产乡镇均有粮食交易市场。

  第三节 健全粮食储备体系

  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强化市、区县两级地方储备粮责任制。完善全市粮食仓储设施,在主城区、万州、江津、大足等地新建仓容250万吨,维修改造“危仓老库”150万吨,全面改善提升市、区县级储备库的储粮条件和粮库功能。完善储备管理体系,建立“市级储备、区县级储备、社会储备”三级储备机制,增加市级储备粮食规模,如期完成储备任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仓储设施建设,改变单一投资模式。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理顺储备粮管理体制,真正做到政策性业务与经营性业务、政策性企业与经营性企业彻底分离。加大科技储粮、绿色储粮力度,加大储粮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推进富氮储粮和低温储粮,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改善储粮环境,满足粮食长期安全储藏要求。到2020年,全市建成仓容达到500万吨。

  第四节 提升粮油加工体系

  积极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增加粮食加工业产值。在粮油主产区县(自治县)布局粮油综合加工基地,结合应急供应和储运的需要,重点在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布局粮油加工企业。调整粮油加工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粮油食品加工业和饲料加工业。加快粮油加工业提档升级,推进粮油加工技术改造,提升粮食精深加工转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到2020年,培育60家重点米面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以上,10家重点食用油加工企业、日加工能力达到600吨以上;年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年食用油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第五节 强化粮食检测与执法保障体系

  加强粮油质量监督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储备粮日常管理和安全生产工作。建立三级检测体系,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加快重庆市粮油质量监督检验站搬迁扩能建设,建设完善万州区、黔江区、永川区三个区域性检验检测机构。支持重庆粮食集团等大型粮油企业建设40个粮食质检室;支持在粮食收购网点建设100个粮食收购质量检测点。加强对粮食收购、储藏、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确保各环节粮食质量安全。完善粮情监测数据采集系统,建立市、区县二级监测体系,开展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加强粮食流通监管,严格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督促落实政策性粮食购销政策和粮食流通统计制度。健全粮食监督执法队伍,完善粮食监督执法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好粮食市场流通秩序。

  第六节 推进粮食行业创新发展

  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利用识别代码和物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粮仓,在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铜梁区、潼南区、开州区、梁平县等地建设智慧粮库,打造市级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粮食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对粮情进行分析监测,形成集粮食质量安全追溯、舆情监测、风险评估、应急指挥于一体的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化网络体系。创新粮食行业交易模式,大力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完善重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功能,开发大宗粮油网上交易系统,鼓励开展政策性粮食和经营性粮食的网上采购和销售,充分发挥粮食交易中心在粮油交易、价格发现、信息汇集等领域的作用。建立粮食移动收购网络,打造粮食收购信息平台,确保粮农和收购企业在交易中的信息对等。

  专栏17 现代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重点

  重庆西部粮食物流产业园。建设重庆市40万吨储备粮仓库,2018年全面建成。

  重庆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建成西部粮食交易中心、价格发现中心、收储信息中心。

  粮食市场体系:全市建成一级粮食批发市场2个,二级粮食批发市场18个,乡镇粮食农贸市场800个,实现每个粮食生产乡镇都有粮食交易市场的全覆盖。

  粮食储备体系:在万州区、黔江区、九龙坡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铜梁区、潼南区、开州区、梁平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等地新建250万吨粮仓。

  智慧粮库:建设市级储备粮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数字化粮库。

  第十五章 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第一节 深化商贸服务业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制度建设。在新兴领域避免出台事前干预性或限制性政策,最大限度地简化审批程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全面实施网上行政审批。完善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健全商贸流通领域负面清单、商贸流通行政管理权力清单、部门责任清单等制度,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完善“先照后证”衔接制度、随机抽查制度。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创新电子商务监管模式,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监管执法中的运用。以法治为基础,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多元化治理格局。

  第二节 完善商贸服务领域相关标准

  推动修订、清理或废止不适应新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办法、标准和政策。积极跟进国家商品流通法立法进程,推进大型商业设施布局、电子商务、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新车及二手车流通、成品油市场、典当业等管理法规、规章、办法的制定。建立健全统一的市场准入和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完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行为规范及相关制度。健全商贸服务业领域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商贸服务领域标准全覆盖。积极参与或开展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逐步完善商贸服务业新兴领域标准体系,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保税商品展示、物流配送,以及健康养老、家政服务、信息消费等服务消费标准的制修订。鼓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先行制订新兴商贸服务业的服务标准。强化商贸流通领域标准实施应用,倡导商贸企业以标准为依据规范服务、交易和管理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第三节 实施服务质量大提升行动计划

  引导推动商贸领域各行业、企业改进和规范服务手段、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质量。重点引导零售、餐饮、住宿、生活服务等窗口行业员工改进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推进实现精准化、精细化、精品化的优质服务。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和考评机制,引导商贸企业加大对服务及消费环境的投入,进一步搭建、整合网络点评系统,促进网上与现场点评相结合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创新政策引导措施,通过开展商贸服务系列技能比赛、服务特技展示、树立服务质量标兵、服务质量培训等方式,建设高水平的服务型商业队伍。

  第四节 构建完善商贸行业市场监管体系

  健全规范高效的商贸行政监管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覆盖全市的“12312”举报投诉处理服务体系,健全消费者维权和交易争端解决机制。完善商贸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协同监管,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进一步完善商贸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建立健全市、区县(自治县)商务、统计、工商等相关部门联动的统计监测机制,积极完善新兴消费统计体系。推进商务经济运行监测大数据应用,增强市场运行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流通安全体系建设,确保行业安全生产。做好商贸领域食品安全工作,加强重要商品追溯体系建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追溯模式。加强商贸行业的综合整治和知识产权保护,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依法查处价格垄断案件和价格欺诈等行为。推进商贸监管执法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区域执法合作。

  专栏18 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工程

  以肉类、蔬菜、中药材、水果、水产品、酒类和乳制品等为重点品种,完善相关标准,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立“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信息链条,实现标准规则互认、数据信息共享和产品可追溯。

  第五节 推进商贸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公开、公正、公信的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全市统一的商贸诚信信息系统和查询服务平台,形成与相关部门及社会机构的信息交换机制。大力推进“双十百千万”诚信体系建设工程,即:建立十类商业诚信经营服务标准和十个行业诚信经营优质服务评价标准体系;推动百户重点商贸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创建百个(条)诚信示范商业街区;支持千企诚信示范创建和千企第三方诚信评价;创建万个商贸诚信示范门店和万名商贸“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示范标兵”。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典范,打造诚信品牌,推进热点行业的诚信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建设。

  第十六章 构建应急保供体系

  第一节 加强重要生活必需品保供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市内外资源,建设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保供基地。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及消费情况,建设1500万吨粮食生产基地、60万吨食用油采购渠道、1500万头生猪养殖和收购规模、1800万吨蔬菜生产保供基地,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深化与周边省(区)保供协作机制,确保重要商品和生活日用品不断档脱销。

  第二节 完善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

  完善市场应急调控管理体系,按照统一协调、分级负责、快速响应的原则,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健全突发事件市场应急保供预案,细化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市场应急保供预案。根据突发事件对市场影响的范围和程度,综合运用信息引导、企业采购、跨区域调运、储备投放、进口组织、限量供应、依法征用等方式,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应急供应保障。

  第三节 完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

  完善中央储备与市、区县级储备,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的商品应急储备体系,形成多元化储备体系。夯实粮食、食用油、猪肉、食糖、药品、成品油和其他应急物资储备规模,使全市猪肉和食糖储备规模分别达到3000吨以上,储备应急物资(食品和日用品)价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推进应急粮油加工扩能改造和供应网点改造升级,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在万州区、黔江区、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大足区等地建立区域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专业性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发挥其在抢险救灾、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辐射作用。建立应急商品的联储联保机制,发挥各地商品生产优势,降低储备成本。建立储备商品定期检查检验制度,确保储备商品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管理规范。

  第四节 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

  加大全市应急保供能力建设,发挥“40+600”家市、区县两级应急保供企业作用。支持应急保供企业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快速反映、社会责任感强的应急保供企业。合理规划建设应急商品集散地、投放网点,增强投放能力。建立应急保供企业动态管理机制,推进保供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市场运行监测预警工作,推进应急保供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保障信息传导畅通和组织调度科学有序,增强平抑市场异常波动和应急抢险的能力。加强保供应急队伍及设施设备建设,在全市建立40支商贸保供应急队伍,确保每个区县(自治县)有一支20―30人的抢险应急突击队,逐步为抢险队员配备应急用品。对保供企业配备应急运输车辆,提高保供效率。大力开展应急培训和演练,每两年开展一次全市性商贸系统应急演练活动。

  第五节 探索应急保供新机制

  推进制度创新,推广联合保障机制,巩固完善区域联储联保机制、上下联动机制、与周边省区市保供应急协作机制。加强市场化手段的运用,推广商业储备模式,推进商业储备市场化运作和储备主体多元化。不断探索利用商业保险稳定生活必需品供应机制,推动生活必需品生产流通保险产品创新。积极推动风险评估管理,将可能发生的行业风险程度降到最低。

  第十七章 加强商业文化建设

  第一节 提升商业文化内涵

  培育开放创新的人文商贸氛围,提升重庆商贸文化内涵。培育诚实守信、合作共赢的商业文化,建立开放、透明、分享、责任的新商业文明。打造“渝商”文化,培育文化“渝商”,推进文化商业发展。倡导尊重顾客,需求驱动的商业逻辑;倡导尊重规则,崇尚创新的商业文化精神;倡导文明经营,诚信经营的商业理念。积极推进商业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重庆商贸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重庆商业健康发展能力。提升商圈、商业特色街、城市综合体以及商店装饰、商品陈列、广告促销、形象包装的文化品位,支持发展文创商业,推进文商深度融合,提升商业品质。加强商业文化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营造良好消费氛围,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提升消费品质。

  第二节 加强商业品牌建设

  引导商贸企业建立完善品牌培育体系,实施品牌价值提升工程,培育一批展现重庆现代商业气质的商业品牌,支持商贸企业、商圈、特色商业街、市场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商业形象标识的运用和推广,积极培育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和商标,打造知名品牌,丰富名牌文化内涵。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引导企业健全商标品牌管理体系。支持重庆商业品牌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加大商业品牌宣传力度,加大对商贸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的支持,提升重庆商贸品牌价值。

  保护和传承中华老字号、重庆老字号,打造一批老字号产品集聚区。鼓励老字号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创新、设计创新和营销手段创新,改良口味包装,利用电子商务、新媒体等方式推广老字号。鼓励老字号企业开展连锁经营,鼓励核心商圈、旅游景点商业区、特色品牌街区等引入老字号商业品牌发展,鼓励老字号开拓国际市场。到2020年,培育“重庆老字号”150家以上,“中华老字号”30家左右。

  第三节 加强商贸人才体系建设

  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人才流动,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鼓励政府部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充分合作,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扩大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规模,加强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文化旅游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等院校培养更多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子商务的农民群体,通过中新合作培育商贸人才,支持商业职业院校发展商贸众创空间。到2020年,建立院校实训基地20个以上;支持高等院校开办商贸领域专业硕士学位专业2―3个;培育2―3个国际办学示范点,培训社会急需的商贸人才10000人次以上。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商贸服务业研究中心、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重庆商贸物流协同创新中心,实施商贸领域信息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商贸流通咨询专家委员会机制,建设商贸服务业新型智库。创新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支持开展行业技能竞赛、服务创新大赛等活动,支持培育商贸服务业大师、名师。通过落实放宽国籍管理、创造宽松便利条件等措施加大对国际国内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构建西部地区商贸人才高地。

  第十八章 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保障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本规划的贯彻实施,加强协调配合,建立部门联动、区域协同的工作机制。市商委要履行好商贸服务业工作综合统筹职责,加强与市发展改革、经济信息、规划、国土房管、交通、农业、文化、旅游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大流通工作机制。加强对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农产品流通、新消费等重点领域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围绕商贸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加强政策措施的统筹联动,扎实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

  第二节 完善规划体系

  加强与国家国内贸易发展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的衔接协调。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精神,制定本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规划,并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内容,确保依法依规推进重大商贸项目建设。编制实施现代商贸物流、电子商务、药品流通、成品油流通、成渝商业功能区等专项发展规划,探索建立跨区域商贸设施规划协调机制和相关部门之间规划衔接机制,推动规划对接、政策联动和资源共享。

  第三节 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财税、价格、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形成合力。强化财政支持政策,统筹运用农业、工业、商贸、科技、旅游、文化、就业、民营等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新消费的支持。加强税收支持政策,继续落实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跟进落实国家服务业“营改增”政策。落实跨地区经营企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政策。规范流通环节收费,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参与电力直接交易,支持冷链仓储等大型能耗企业申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用电试点。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线上互联网消费,鼓励发展融资担保机构,支持发展消费信贷,鼓励设立消费信贷专营机构和消费金融公司。支持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在产品“三包”、特种设备、重点消费品等领域大力实施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完善土地政策,按照优化用地结构、节约集约高效的要求,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更好满足新消费新投资项目用地需求。推广在建城市公交站场、城市商圈、大型批发市场、特色商业街区、会展和文体中心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及综合利用。鼓励原用地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项目。已取得土地及房屋权属的建设单位不得随意修改变更土地及房屋用途。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健全环境政策体系,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以健康节约绿色消费方式引导流通与生产变革。完善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等体系,开展绿色产品评价,鼓励购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优先购买节能环保产品。鼓励发展绿色商业,加强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治理。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出台的招商优惠政策,编制招商引资政策指南。对市级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采用“一事一议”确定支持政策。引导推进全产业链招商,强化商业业态集聚效应。

  第四节 创新投融资模式

  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利用市级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基金、供销合作发展基金等,支持商贸新兴产业和新消费领域投资。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投资。建立完善重大现代商贸项目储备库。坚持以规划推动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发挥重大项目对转变商贸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转型的带动作用。完善提高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投资人权益,增强社会投资信心。

  第五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充分发挥本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确保完成规划发展目标和任务。强化政府目标责任,科学引导市场行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规划监督调控体系,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分解落实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开展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及时发布规划相关信息,接受全社会监督。如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应按规定程序对规划进行调整。

  抄送: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高法院,

  市检察院,重庆警备区。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4日印发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